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中孔子让弟子给宥坐之器注水的目的是什么

2024-05-18 17:08

1.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中孔子让弟子给宥坐之器注水的目的是什么

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,防止骄傲自满。

  在《荀子·宥坐》篇中,荀子在文章的第一段记叙了孔子师徒关于“宥坐之器”的对话,表达出他关于学习、修身等问题的认识。他写道: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,有欹器(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器物)焉。孔子问于守庙者曰:“此为何器?”守庙者曰:“此盖为宥坐之器。”孔子曰:“吾闻宥坐之器者,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”孔子顾谓弟子曰:“注水焉。”弟子挹水而注之,中则正,满而覆,虚而欹。孔子喟然而叹曰:“吁,恶有满而不覆者哉?”

  鲁国的有识之士在鲁桓公的庙中安装了“欹器”,藉此警示后人“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”。当孔子有感于此,发出“恶有满而不倾覆”的感叹时,弟子子路请教他有无保持“满”的状态的办法,孔子借题发挥,告诫他的学生说:“聪明圣知,守之以愚;功被天下,守之以让;勇力抚世,守之以怯;富有四海,守之以谦。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。”(《荀子·宥坐》)就是说,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,居功而不自傲,勇武而示怯懦,富有而不夸显,谦虚谨慎,戒骄戒躁,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。

 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“宥坐之器”的记述,所阐发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,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,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。据记载,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,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,防止骄傲自满。

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中孔子让弟子给宥坐之器注水的目的是什么

2.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中孔子让弟子宥坐之器注水的目的是什么

  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,防止骄傲自满。

  在《荀子·宥坐》篇中,荀子在文章的第一段记叙了孔子师徒关于“宥坐之器”的对话,表达出他关于学习、修身等问题的认识。他写道: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,有欹器(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器物)焉。孔子问于守庙者曰:“此为何器?”守庙者曰:“此盖为宥坐之器。”孔子曰:“吾闻宥坐之器者,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”孔子顾谓弟子曰:“注水焉。”弟子挹水而注之,中则正,满而覆,虚而欹。孔子喟然而叹曰:“吁,恶有满而不覆者哉?”

  鲁国的有识之士在鲁桓公的庙中安装了“欹器”,藉此警示后人“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”。当孔子有感于此,发出“恶有满而不倾覆”的感叹时,弟子子路请教他有无保持“满”的状态的办法,孔子借题发挥,告诫他的学生说:“聪明圣知,守之以愚;功被天下,守之以让;勇力抚世,守之以怯;富有四海,守之以谦。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。”(《荀子·宥坐》)就是说,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,居功而不自傲,勇武而示怯懦,富有而不夸显,谦虚谨慎,戒骄戒躁,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。

 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“宥坐之器”的记述,所阐发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,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,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。据记载,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,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,防止骄傲自满。

3. 孔子关于鲁恒工之庙中,孔子让弟子给宥坐之器注水的目的是什么?

  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,防止骄傲自满。

  在《荀子·宥坐》篇中,荀子在文章的第一段记叙了孔子师徒关于“宥坐之器”的对话,表达出他关于学习、修身等问题的认识。他写道: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,有欹器(一种倾斜而不易放平的器物)焉。孔子问于守庙者曰:“此为何器?”守庙者曰:“此盖为宥坐之器。”孔子曰:“吾闻宥坐之器者,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”孔子顾谓弟子曰:“注水焉。”弟子挹水而注之,中则正,满而覆,虚而欹。孔子喟然而叹曰:“吁,恶有满而不覆者哉?”

  鲁国的有识之士在鲁桓公的庙中安装了“欹器”,藉此警示后人“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”。当孔子有感于此,发出“恶有满而不倾覆”的感叹时,弟子子路请教他有无保持“满”的状态的办法,孔子借题发挥,告诫他的学生说:“聪明圣知,守之以愚;功被天下,守之以让;勇力抚世,守之以怯;富有四海,守之以谦。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。”(《荀子·宥坐》)就是说,只有做到智高不显锋芒,居功而不自傲,勇武而示怯懦,富有而不夸显,谦虚谨慎,戒骄戒躁,才能保持长久而不致衰败。

  荀子的这段关于孔子观“宥坐之器”的记述,所阐发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,至今仍闪烁着不可泯灭的真理光芒,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。据记载,晋杜预和南朝的祖冲之都曾制过类似的欹器,以此教育子弟要好好学习,防止骄傲自满。

孔子关于鲁恒工之庙中,孔子让弟子给宥坐之器注水的目的是什么?

4. 孔子让弟子给宥坐之器注水目的是什么?

就是让让弟子们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。这也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缘起。 《荀子•宥坐篇》称: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,有欹器焉,孔子问于守庙者曰:“此为何器?”守庙者曰:“此盖为宥坐之器,”孔子曰:“吾闻宥坐之器者,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。”孔子顾谓弟子曰:“注水焉。”弟子挹水而注之。中而正,满而覆,虚而欹,孔子喟然而叹曰:“吁!恶有满而不覆者哉!”子路曰:“敢问持满有道乎?”孔子曰:“聪明圣知,守之以愚;功被天下,守之以让;勇力抚世,守之以怯,富有四海,守之以谦: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。” 
破解上述孔子所论之欹器与持满之道,得知所论宥坐之器,“满则覆、中则正、虚则欹”言之有物。是以歪斜之欹器,论述端正之道理。此与“执其两端 用中予民”;“意谓不偏不颇,将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”,有异曲同工同之妙。宥坐是拟人化和谐之宽坐,而“中”应是容器不虚与不满之间的区域,并非是中点或一半。“中则正”应是其核心内容。”应是适中、适可而至、无过而不及、不偏不欹,谓之“中庸”。

5. 孔子让弟子给宥坐之器注水的目的是什么

 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,有欹器焉。夫子问于守庙者曰::"此谓何器?"对曰:"此盖为宥坐之器。"   孔子曰:"吾闻宥坐之器,虚则欹,中则正,满则覆,明君以为至诫,故常置之于坐侧。"顾谓弟子曰:"试注水焉。"乃注之水,中则正,满则覆。   夫子喟然叹曰:"呜呼!夫物恶有满而不覆哉?"子路进曰:"敢问持满有道乎?"子曰:"聪明睿智,守之以愚;功被天下,守之以让;勇力振世,守之以怯;富有四海,守之以谦,此所谓挹之又损之道也。"   ——《荀子·宥坐》篇

  知道人生当把握时光学习,并通过勤苦学习与钻研,学识高了,技能强了,名利地位也接踵而至。届时,会不会产生自满、骄慢之心呢?古人有云:“满招损,谦受益。”过于自满,自以为是,就不易听进谏言。听不进谏言,犹如被蒙住了眼睛耳朵,不知晓其中的危害,灾祸由此产生。古代圣王大舜传位于大禹时,便说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提醒时时要保持一颗恭谨慎重的心,莫让危害起于细微。
  拥有名利地位人皆欢喜,殊不知,身居高位、名声显赫,此亦是福。古有云:“福兮祸所伏”,当福来临时,祸患可能也隐藏在其中了。因为任何事物若过分突显、暴露或张扬,便易招来妒忌、诽谤、陷害等不祥之事,祸患也常起于此。如此,有何方法能保持不覆呢?文中,夫子强调:“损之又损”,谦虚了再谦虚,方为持满之道。谦虚厚德能载福,《易经》中有六十四卦,独一“谦卦”六爻皆吉。谦虚谨慎,韬光养晦,厚积薄发,谦抑上更加谦抑,才是真正保持满而不覆的道理啊!
  对此,我们可在古圣先贤中的事例中见到诸多榜样,如晏子身居高位,平常却恭谨自守,安于平淡生活,不与人争,辅佐三代君王,最终安享高寿;范仲淹怀抱「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」之心,爱国爱民,纵然被贬亦不怨,随遇而安,德风流芳至今;韩琦度量过人,性情浑厚纯朴,从不崖岸自高。虽功盖天下,位居大臣之首,对人总是谦虚礼让;《忍经》中记载娄师德性格稳重,谦虚谨慎。他曾对弟弟说:「我位至宰相,你又任州官,受皇帝的宠幸太多了。这正是别人所妒忌的,你打算怎样避免这些妒嫉呢?」娄师德的弟弟听后,跪在地下说:「从今以后,即使有人朝我的脸上吐唾沫,我自己擦去算了,决不让您担忧。」娄师德面色严峻地说:「这正是我所担忧的啊,人家向你吐唾沫,是恨你,如果你将唾沫擦去,正违反了吐唾沫的人的意愿,只会加重他对你的愤怒。应该不擦去唾沫,让它自己干,这样笑着接受它。」
  至此,不免感慨,世人难以做到之事,对他们而言,却是生活的日常行为。正是「宰相肚里能撑船」,拥有一颗博大、谦卑的心胸,正如天能覆盖万物,大地能承载万物一样,持满而不溢。
  我们也当时时以宥坐之器自我勉励,好学、有度、谦恭,以智慧德能服务社会,以厚德仁心载福,付出自己的心力,期望家族绵延不绝、国家更加繁荣富强。

孔子让弟子给宥坐之器注水的目的是什么